本文所说的电脑书就是介绍计算机软硬件知识的图书。近几年来,我国电脑类图书的出版规模(无论是出书品种还是码洋)一直以30%甚至更高的速度递增,即便其他类别的图书特别是科技图书不甚景气时也是如此,可谓“风景这边独好”。究其原由,一方面并且是主要的一方面,是因为同期我国电脑市场在迅猛发展,尤其是因为社会上的电脑保有量每年都以较大幅度上升,因此电脑参考读物成为电脑用户和电脑爱好者的客观需要;但另一方面,电脑书市场的快速成长与我国出版界特别是科技出版社的努力,也是密不可分的。而出版界在电脑书出版方面的努力及其成果,则主要通过版权贸易来逐步实现。
版权贸易应当分为版权的引进与输出两个方面。我国内地电脑类图书的版权输出不是没有,例如少量此类图书的繁体中文版权确有卖到香港、台湾等地区或国家的;但与相应的引进相比,这种输出的规模及其影响,无论是从图书品种还是从销售码洋来看,都是很小的,可以忽略不计。因此本文不研究输出这个话题,只分三个方面对电脑书的版权引进予以粗浅讨论。
电脑书的版权引进与出版至迟可以追溯到美国苹果电脑公司“苹果II”型电脑在我国普及的80年代中叶,但真正形成规模则是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开始时,主要从事电脑书批量“生产”的是位于北京中关村的科海、希望等从事电脑软硬件销售的公司,而不是正规的出版社。这些公司凭着它们对电脑知识、市场需求和美国电脑书出版信息的了解,及时购进一些国内市场需要的电脑书,以内部资料的方式予以翻译、印刷和发行,对电脑知识的普及提高和电脑市场的快速成长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由于电脑公司没有出版权,因此当时“出版”的电脑书大多不是正式出版物(后来有一些书通过协作出版或买卖书号的方式得以正式出版)。但这期间还谈不上版权贸易,因为,直到1990年我国颁布版权法(1991年6月1日生效)、1992年加入国际版权公约,我国出版界才有了尊重版权的义务。有趣的是,我国大规模正式出版电脑书也是从这前后开始的。
在出版电脑书方面,电子工业出版社可谓最为“名正言顺”,具有得天独厚的专业优势;清华大学、人民邮电、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成都)、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等也都具有各自的长处。因此这些出版社出版电脑图书都比较早,规模也比较大。特别是电子、清华、邮电出版社和希望公司四家,几年来一直享有电脑书市场的大部分份额。最近两年,机械工业、中国水利水电和科学出版社开始大量出版电脑书,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由于电脑书市场容量较大,涉足其中的出版社相当多;如果把出版两三本电脑普及读物的出版社(包括一些综合性和社科类出版社)也算在内,如今我国内地出版电脑书的出版社不下300家(至今我国内地只有560多家出版社)。但以电脑书品种和码洋论,目前电子工业、清华大学、人民邮电、机械工业、中国水利水电等出版社明显居于领先地位。这几家位于北京的中央级出版社每年出版新版电脑书都在100种以上,而且其中有相当多的是从海外引进的大部头著作。因此可以说,目前电脑书的出版已经形成出版单位百花齐放与少数几家垄断市场并存的局面。
直到1997年,电脑书选题主要来自美国电脑书出版公司的版权转让。这一点也不足为怪,因为电脑科技主要诞生和成长在美国,目前美国人开发和研制的电脑软件和硬件分别占据着全世界大约80%和50%的市场份额。在引进版权的过程中,电子社由于专业力量突出、版权贸易攻势较强,因此接触的美国著名电脑书公司较多、版权购买的数量也较大,它每年新出版的翻译电脑书有200种以上,与IDG,Sybex,Ziff-Davis,Macmillan,Microsoft等许多著名的公司都有合作关系;清华大学社与IDG,McGraw-Hill,Simon&Schuster和台湾松岗等公司的关系较为密切;邮电社在起步阶段主要靠改编出版台湾的电脑书形成气候;水电社引进ITP,Addison-wesley,IDG的版权较多;机工社是Simon&Schuster和ITP的重要合作伙伴。在我国引进的电脑参考书中,绝大部分中级以上层次的读物特别是适合专家层次读者参考的大部头译著,都是由上述几家出版社组织翻译出版的。
翻译出版美国的电脑书主要是通过购买中文简体版权的方式进行的(去年以来,清华等社开始影印英文原版电脑书,但品种和印数都不大)。一般说来,电脑书版权的版税率(版税等于版税率以图书定价再乘以销售册数)不太高,多在6%-10%之间;版税预付金额也不大,往往只有1000美元左右甚至更低。由于美国的电脑书一般质量可靠、翻译出版速度快,市场需求又比较旺盛,因此国内引进的规模迅速扩大,近几年全国每年引进的此类图书品种都数以百计。如果加上少量从台湾、香港、英国等地引进的同类书,每年我国从海外引进的电脑书多达上千种。
出版速度快,是电脑书区别于其他科技书的一个显著特点。一般说来,几十、上百万字的电脑书从翻译到问世只要半年甚至更短的时间(有的书两个月就能推出),这首先是电脑软硬件频繁、快速升级的客观需要,现在软件的版本升级越来越迅速,时间间隔越来越短,加上出版同行的竞争,出版社只有加快翻印速度、才能占领市场。过去国内的电脑书往往要比美国的同类电脑书晚半年左右问世,比软件问世的时间更晚;但由于出版社的综合素质在提高,市场反映速度明显加快,现在这个时间差基本上不存在了,有时参考书甚至抢在软件发布之前出版。
电脑书制作较为容易也为其快速出版提供了可能。由于电脑书的内容大多以文字说明、拷屏示意图和源程序为主,美方又多能提供原文电子文件,所以其翻译,编辑加工、排版、印制一般都比较简单,成本也比较低。当然,如果引进含有较多彩色图片的书,麻烦就多一些,因为美国出版物所用图片的版权大多掌握在摄影者、制作者手中,他们往往只授权原出版者在英文版中使用其图片;要想在中文版中使用,还得请他们重新授权;虽然一般他们不会不同意,可您要及时找到他们却不容易,还得付出不菲的代价;有时找到了版权所有者,您不一定能得到图片的电子文件,结果只好从原版书中扫描,而这样做必然降低中文版的图片质量。
引进外版书并非只有版权贸易这一种方式。实际上,现在有许多电脑书是以合作出版的方式引进来的。所谓合作出版,指的是外国出版公司在中国设立代表处或特色代理人,通过代表处或代理人与国内出版社共同投资、共同组织翻译出版,共同分利。随着外国公司对我国图书市场的进一步渗透,以这种方式引进的图书(包括电脑书)日见增多。
引进电脑书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满足国内读者扩充和掌握电脑知识的愿望,为出版社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促进科技出版事业的发展与繁荣。应当说,这些年我国电脑市场之所以迅速扩大,电脑知识之所以迅速普及,以至信息产业和国民经济之所以取得长足的进步,电脑图书出版是取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的,我国出版界特别是科技出版界是功不可没的。因此,在分析电脑书版权引进中存在的问题之前,我们首先应当肯定成绩和长处,这是主流。
当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这么几个:
其一,翻译的电脑书本身尚存在诸多弊端。如,相当多的中译本要么未把原文吃透,要么中文水平欠佳,因而译文不明不白,读者往往不知所云;高明一些的可根据译文反推原来的英文,再照英文来理解,一般的只好望文生叹。再如,美国的图书作者行文时大多带有美国式的调侃味,译者在翻译时不加选择地照搬照抄,使我国读者在阅读时间和购书开支上的负担加重。上述问题出现好几年了,有关人士也已反复提请注意,但至今改进不明显。
其二,电脑书内容相似,重复出版的现象相当严重。电脑书是90年代最畅销的一类科技书,既然有利可图,出版社就不分青红皂白,纷纷出版;国内稿源少,就纷纷从美国购买,由于缺乏统筹规划,社会上经常出现多本甚至十余本介绍相同软件或电脑知识的、读者对象和写作手法大致相同的书。有的一家出版社也重复出版,结果造成出版力量、纸张材料的巨大浪费,正是由于愈演愈烈的重复出版,最近两年电脑书的印数大幅度下降。据了解,80年代初、中期,一本讲Basic语言的书累计印行了1000多万册;80年代末、90年代初,许多面向初中级读者的电脑书通常能发行上10万册甚至几十万册,有的面向高层次读者的也能销售六七十万册;可现在,一本电脑书能超过一万册已经算不错的了,发行五六千册到头的是常事。也正是由于重复出版,电脑书市场上良莠不齐、鱼目混珠,读者无所适从,不知如何选择是好。
其三,在重复出版日益严重的同时,许多空档又无人弥补。例如,充斥市场的绝大多数是讲软件的书,讲硬件的书则太少;究其原因,硬件书一方面难译难写,另一方面读者群较小,既然出版电脑书主要是经济利益在起作用,知难而上的自然不多。又如,通用软件的参考读物显得过剩,而一些高、精、尖的参考资料由于印数少,无利可图而无人正式出版。笔者参加过几家出版社和电脑书店组织的座谈会,亲耳听见一些计算机和相关专业大学生的抱怨:电脑书比比皆是,大部头的也不少,可学术水平大多很浅,尽是些通俗读物、普及读物。
其四,一些出版社为争夺市场,在美国进行版权价格战,使电脑书的版税日见上涨。结果美国公司从中渔利,中国读者的负担加重,出版者自身的收益也相应减少。过去版税率为6%-8%。现在已被哄抬到8%-10%甚至更高;过去预付金只要500-1000美元,现在得要1500美元左右,畅销书还要高些。
应当看到,电脑书的出版在美国也是“军阀混战”、鱼目混珠的,如果我们在引进时囫囵吞枣式地全单照收,翻译出版的质量和效益必然不会很高,读者也会蒙受损失。希望出版社的同志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尽快提高版权贸易和电脑选题的整体策划水平,使我国的电脑图书出版进一步健康地走向成熟和繁荣。